日前,中航商用飞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中航工业商发)与德国MTU航空发动机公司签订谅解备忘录初定合作意向,加紧推进自主知识产权国产飞机发动机项目的研制工作。
此举表明,中航工业商发正在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利用全球资源构建合作共赢格局,加快实现我国民用飞机发动机的国产化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跨越式发展。
携手国际伙伴 研发自产“机心”
4日,中航工业商发与德国MTU航空发动机公司签订了合作研发国产发动机项目的谅解备忘录。
在过去约半年的时间里,中航工业商发与MTU公司开展了互访和考察,稳步推进合作事宜。MTU公司看好我国国产民机发动机项目,表达了积极的合作愿望,并在技术、项目合作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目前,双方正按照谅解备忘录的内容推进合作。
中航工业商发总经理张建说:“这一合作是立足于自主创新、同时广泛利用全球资源的合作共赢理念,不管是开展技术合作还是单独研制,都是在确保我国企业独立自主打造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飞机发动机的前提下开展的。”
目前,双方正就项目分包、技术合作或合资等各种可能的合作形式选择何条路径,开展进一步的探讨和洽谈。
此前,中航工业商发与CFM国际有限公司签订谅解备忘录,计划在国内合资建立LEAP-X1C发动机总装和试车生产线,该发动机为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启动动力装置。这意味着国产大飞机的发动机将在国内实现合资生产。
专家表示,通过在产业发展层面与国际一流的航空企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既有利于我国航空工业企业广泛利用全球资源,吸引优秀供应商参与国产民机发动机项目,又有利于加快实现我国民机发动机国产化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跨越式发展。
欲创“中国心” 人才须先行
根据规划,国产大飞机装上“中国心”并飞上蓝天将分两步实施:一是首批国产大飞机需要购买国外成熟发动机;二是在后续某些机型上,根据用户不同需求可适时换上自主研制的发动机。
2009年8月,我国自主研发发动机的有关研发总体思路和分步走规划方案,已通过中航工业组织的专家评审。中航工业商发正组织有关单位开展民机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计划于2010年完成部件设计工作。
张建曾表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款大飞机发动机计划于2016年完成研制并开始适航取证。但就发动机项目而言,人才短缺是最大瓶颈。为此,中航工业商发致力于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已吸纳首批50名总部管理人才,计划在上海组建100人至150人的研发队伍。
在研发类人才方面,国产大飞机发动机项目预计需要800名至1000名技术人才,占全部人才队伍约三分之一。中航工业商发将通过招聘高校新进人才、社会成熟人才、国际上引进高端人才以及行业内调动部分骨干等途径,加速填补缺口,且“没有国界限制”。
此外,在一线生产人员方面,公司将通过国内专业院校选拔人才,并培养一批蓝领工人,计划在3至5年充实到位。
发动机研发带动产业链升级
研究表明,研制飞机发动机可对产业链建设和经济拉动产生显著效应。如果将民用船舶业对产业拉动以一元钱计算,那么汽车为80元,而大型客机为800元,航空发动机为1400元。
继通用电气、罗尔斯罗伊斯和惠普三大飞机发动机生产商之后,中国企业开始冲刺大型客机发动机的研发制造。
中航工业商发作为我国大型客机发动机项目责任主体和总承制单位,负责我国商用飞机发动机及其相关产品的设计、研制、总装、试车、销售服务、技术开发与技术咨询业务。
中航工业商发成立之后建立了上海闵行基地,目前,又将总装试车基地选址上海浦东。上海作为我国航空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有效结合了中航工业民用航空的专业优势和上海产业经济发展的综合优势,将加快我国航空配套产业的发展,并协同推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专家表示,国产大飞机发动机项目带动起的产业链,将辐射到原本较为薄弱的电子工业、数控机床、锻件制造、复合材料等行业,实现我国航空工业产业链整体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