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一家煤化工企业的3台5MW机组脱硫项目招标,7家企业竞标,绝大部分企业价格基本保持在3000万元以上,最高标价将近4000万元。但谁也没想到,最后中标的企业竟是一家无业绩、无资质的安装公司,而它的报价只有1800万元!“要用夏利车的钱造出奔驰车,这不是开玩笑嘛!”一家参与竞标的环保工程公司企业老总愤愤不平地说。
而像这样“开玩笑”的事情,在脱硫项目竞标市场上相当普遍,以致于许多业内人士无不担忧:脱硫这样一个朝阳产业,会不会毁在“样子货”上?
招标的投标的 各有“小九九”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加强了二氧化硫排放的控制。十多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促进了烟气脱硫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使烟气二氧化硫排放控制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但就在这一产业取得令人羡慕的成就之时,脱硫工程中的低价中标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据了解,因脱硫项目属环保项目,一方面迫于环保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如燃煤机组安装脱硫设施后,其上网电量执行在现行上网电价基础上每千瓦时加价1.5分钱的政策。因此,上马脱硫项目的电力、化工企业越来越多。我国化工、电力、钢铁等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行业脱硫项目的建设大多采用招投标方式进行。一家企业的脱硫项目,往往会吸引七八家承包商来竞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从事脱硫工程的公司有上百家,市场竞争激烈。为了生存,这些公司都希望尽可能多地拿到项目,报价低才有竞争力。
而脱硫项目之所以总是低价中标,除了竞标企业的原因外,最关键的还是招标企业。由于脱硫工程前期投资大,正式投运后,维持正常运营每年也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运营费用,所以有些企业就尽量地压低工程投入,从而造成了低价中标现象越来越普遍。美国燃料技术公司中国区销售经理刘明辉表示,由于监管不到位,在脱硫电价补贴之前,很多脱硫设备仅仅是为了应付168小时的试运行;而电价补贴政策出台之后,由于补贴低于实际运营投入,脱硫设备建好不运行的现象就时有发生。“国家的补贴不能完全满足企业脱硫装置正常运行的投入,企业当然要选择低价中标了!”刘明辉说。于是脱硫工程竞标的报价就越来越低。而由低价中标带来的工程质量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据业内知情人士介绍,目前一个脱硫项目的总体利润只有10%左右。在利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竞标之前,承包商就尽可能地压低工程报价,竞标成功后,又尽可能地降低工程成本。同时,由于监管不严以及在线检测系统不健全,一些企业的脱硫项目就成了面子工程,只是为了应付环保部门的检查。投产后不运行也是企业在招标过程中宁愿选择低报价的原因之一。
据了解,我国在役脱硫机组中约1/3的脱硫设施不能正常运转;正常运转的脱硫设施也难免会出现石膏结垢、设备腐蚀等问题。以火电脱硫为例。由于脱硫行业存在竞争无序、粗制滥造的现象,很多脱硫设施不能正常运转,达不到排放标准,有待改造。而正常运转的脱硫设施在运行中也容易出现石膏结垢、设备腐蚀等问题,需要定期检查、更换相关设备。因此,假设“十一五”期间已投运火电脱硫设施需要改造的比例为
20%,改造均价为75元/千瓦,那么根据上一年脱硫设施存量,2010年脱硫设施光改造费用就达64亿元。
监管部门 心知肚明却失声
毋庸置疑,低价中标的直接结果就是偷工减料。据业内人士透露,在脱硫工程中,防腐设备的防腐涂料本该是3层只涂两层了事;钢材本该采用高品质的进口不锈钢,却被换成了普通的国产货;设备喷淋层本来应是4层,而供方在设计中只装了3层,……类似的事件屡有发生。这样做的结果是,许多脱硫设施投运后不久就不能正常运转,即使勉强运转的脱硫设施也难免会出现石膏结垢、设备腐蚀严重、效率低下等问题。有人形容,用夏利车的钱造出的奔驰,只能是个样子货,中看不中用。
六合天融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朱彤则直指低价中标的自身。他说,低价中标从理论上来说,是非常切实可行的国际通用的评标办法和定标标准。然而,中国目前市场机制还很不完善。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实施最低价中标,招标人在无标底的驱动下处于失控状态,甚至认为标价越低越好。而一些管理不规范、素质低下、实力较差的企业,秉持着“只要有业务,什么都有了”的观念,以最低报价进入竞争市场,严重干扰和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因此,低价中标的招标方式是否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值得探讨。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锅炉炉窑脱硫除尘委员会秘书长杨明珍透露,早在几年前,脱硫低价中标的问题就引起了业内的注意。曾经为多个项目做评审委员的杨明珍表示,我国的《招投标法》明确指出,投标的最低价不应低于项目的成本价。所以,低价中标的“低价”概念,不是指绝对的最低价,而是在保证工期、质量、安全等诸多要求基础上投标报价中最低的那个价格。“这个问题的诡异在于,最低价中标往往是业主主动要求的!作为评审委员,我们明明知道,但也无能为力。”杨明珍无奈地说。
全国电力行业脱硫脱硝技术协作网副主任委员刘艺则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个问题。他认为,业主选择最低价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是一种市场行为。你不可能要求企业站在环保的利益上考虑问题,企业肯定只会考虑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选择最低价无疑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既向有关部门交了环保差,又使企业的投入降到最低。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是在监管部门。既然这些项目工程中标价格往往比成本价格低很多,大大超出了合理范围,为什么没有监管部门站出来阻止呢?
解决问题 靠法理情齐发力
刘艺认为,相关配套措施的建立,亦能有效避免低价中标带来的不利因素。
首先,业主或者国家要建立一个准入门槛,让那些滥竽充数的企业当不成“南郭先生”。这个准入门槛包括企业质量保证和管理体系、采购流程管理、技术人员管理、供货体系等诸多方面。
其次,行业标准要及时规范。刘艺介绍说,从国外脱硫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只有先建立相关标准,才能保证产业健康、蓬勃地发展。而我国的脱硫产业标准与之相反。市场爆炸式的增长之后,工程质量标准、验收标准等相关标准才千呼万唤始出来。然而,几年后标准又落后了。而由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建立的欧盟防腐标准,要求脱硫设备防腐方面达到30年不大修。这种标准极大促进了防腐技术的发展,同时让那些没有资质的企业无所遁形,在市场中被淘汰。
最后,国家要有严格的环保立法,对企业和业主实施严格管理。比如,德国环保法规定,火电厂的旁路每年最高允许运行120个小时,原则上禁止设置旁路。一旦脱硫设备出现问题,由于没有旁路设计,火电厂的停运会给电厂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保证脱硫工程的质量成为业主的重中之重。
此外,对于在工程中偷工减料的承包商要实施严厉的打击,让相关责任人无法再进入这个行业。比如,日本相关立法非常细致,包括设备在建时,材料的选择都有相关的要求。如果发现企业作假,直接要求其退出市场。而我国目前的现状却是,常常有一些偷工减料的企业做了这个项目,马上改头换面去参与另外一家项目的招标,继续危害产业的发展。
朱彤认为,脱硫市场要健康发展,摆脱低价中标这个噩梦,改变中标方式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他推崇的是标底中标。所谓标底中标,就是业主通过第三方咨询机构对工程实施一系列的评估,得出符合业主要求和当前市场价格的工程造价。最后,以最接近这个标底的价格中标。朱彤说,这种竞标方式有效避免了低价中标带来的一系列后患,在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同时,保障了施工方的利润。这个方法还可以让上脱硫装置的企业专注于自己自身的业务发展,不用为脱硫方法选择等方面的事情“劳心费神”。
杨明珍则表示,建立完善项目后评估体系,也是改变目前低价中标现象的措施之一。湖南永清环保集团执行总裁申晓东表示,只有建立完善的后评估体系,才能对相关投标企业进行更准确的资质认证。目前,中国的后评估不具备强制力,后评估项目非常少,许多业主或者脱硫公司不愿意做后评估。同时,由于后评估的费用往往是由被评估方出,评估结果是否真实有效,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因此,由环保部门等第三方强势部门的介入,扩大后评估项目范围,是保证后评估真实、有效性的措施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