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介绍
 

 

解密中国地下6万公里油气管道安全

来源:南方周末   日期:2010-01-07

威胁管道安全的因素包括管道腐蚀、天灾以及人为破坏

 

随着中国进入油气管道建设的高峰期,如何保障动辄穿越几千公里,蔓延中国大地的油气管道的安全,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非常管道,非常举措

  中国的大地下正埋藏着长达6万多公里的油气管道,几乎可以环绕地球一周半。

  这张“地下长城”规划图还在不停地扩张,未来10年内,“地下长城”的主干线、支线增加的长度将可能再绕地球一到两周。

  油气管道的迅速上马来自于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中国能源供给、需求的特殊性在于,供给地比较集中,消费地分散,这一客观现状使得管道传输相比公路、铁路运输更显经济性而成为首选。

  随着中国进入油气管道建设的高峰期,如何保障动辄穿越几千公里、蔓延中国大地的油气管道的安全,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中石油西气东输二线西段一位高层曾告诉记者,在西段沿线几十万个管道焊口,哪个都不能出现问题。一旦管道在环境敏感区或者人口稠密区发生泄漏,不只会造成环境污染———被油气污染的农田多年内难以耕作,还会酿成灾难性事故。这在国外已有前车之鉴,2007年,沙特一条天然气管道发生泄漏并引发特大火灾,造成至少28人死亡。

  可以说,一旦西气东输管道出现问题,极有可能让下游几千万人“断气”。为了防止人为破坏,西气东输一线的管道选取空中穿越黄河,而南方周末记者在宁夏段发现,西气东输二线已经采用地下开凿隧道的方式穿越黄河。选取这些非常规方式都是为了令管道不为人力所轻易触及。12月底,南方周末记者在西气东输首站———新疆轮南站看到,管道四周用铁丝网隔离,甚至轮南站的门口地面上竟安装着随时可以伸缩的液压支柱,以及一米多高的水泥墩。工作人员称,此举是为了防止恐怖袭击。

  天灾与人害

  据管道专家介绍,威胁管道安全的因素包括管道腐蚀、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破坏等。

  以新建管道兰成渝成品油管道、兰郑长管道、西气东输等管道为例,这些都是压力高、输送量大的油气管道,这些管道长期在高压下运行,管道焊缝只要存在丝毫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在目前的6万公里的油气管线中,大约有6000多公里的管线属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投产。其中,大庆至抚顺、抚顺至鞍山、铁岭至秦皇岛、铁岭至大连等输油管道都是1970年代开建。

  上述东北的输油管道目前承担每年近5000万吨的输油量,但是焊缝缺陷以及管道腐蚀老化,加之沿线的打孔盗油等行为,加大了泄漏风险。目前,中石油已经开始对老管线进行彻底改造。

  而目前,中国新建管线几乎都是长距离输送油气,施工地质条件恶劣,诸如洪水、泥石流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都极有可能导致管道泄漏。

  南方周末记者去年采访西气东输二线之时,施工方对管线施工难度颇感头疼。譬如在新疆果子沟,几乎是人迹罕至之地,经常发生雪崩,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更是要考验管线的自身质量以及安全运营。不过,中石油规划总院的专家强调说,目前中国的管道建设水平在国际上已经处于领先水平,在管线建设过程中一般均会充分考虑出现事故如何处理等意外情况。

  除了自然的不可抗力之外,近几年,“打孔盗油”、“打孔盗气”等人为破坏因素导致油气管道事故频发。2009年9月中旬,中石化鲁皖成品油管道柴油泄漏,方圆百里的老百姓抢油,其原因就是盗油分子所致。2003年“12·19”兰成渝输油管道打孔盗油案中,喷发的油柱高达40余米,导致宝成铁路停运6小时,管线停输近15小时。事后,主犯被处以死刑。

  中国石油大学的一位油气专家还说,油气管线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法律问题。现在对管道安全的保障基本是事后监测,也就是说只有出了事故之后才能报警,“比如盗油分子打孔没打成,警方是不能抓的”。

  据介绍,目前盗油分子不仅盗窃油管道,而且开始伸向天然气管道,天然气管道压力大,造成的伤害也必将非常大。

  更普遍的人为因素则是管道沿线地方忽视天然气管道安全规定。目前,很多管线铺设好之后,地方随即开建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直接导致管道与公路的交叉,增加了众多安全隐患。

  事实上,按照《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规定,禁止在管道中心线两侧各5米范围内,从事生产活动,同时禁止在管道设施场区外50米范围内,进行爆破、开山等工程。

  不过,这种规定总被屡屡突破,往往待到地方施工发生之后,油气公司需要和当地政府协调才能解决问题。

  “武装到牙齿”

  “几百吨石油值不了什么钱,但是抢修维护需要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代价。”中石油的一位人士说,“现在需要优化发生事故的几率与抢修的成本。”

  一般油气管道的站间距达上百公里,“维抢修很难保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这也是国际石油公司普遍遇到的难点。目前,一般是聘请当地百姓巡线。

  在中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在油田管线的周边有一条公路,被称作管线伴行路,巡逻队在茫茫戈壁中就是沿着隆起的管线巡逻,从而发现细小的泄漏点。

  塔里木油田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为了保护油田管线,甚至规定管线埋的深浅程度,以防冬天冻土。油田守护人员专门购置防弹背心、电棍、强光手电筒、防暴警棍,对管线重要区域增加铁丝网围栏、加高围墙、增设外围铁丝网警戒区域、完善摄像头和夜视红外摄像头等电子监视设备,可谓“武装到牙齿”。

  目前现有技术基本可以定位管道泄漏位置,其中采用的手法包括天然气管道泄漏监测系统以及在管线周边安装光纤系统等方式。

  据中石油规划总院的专家介绍,为了适应管道安全运行,目前国内的油气企业已经从国外引进了“完整性分析管理系统”。这套系统就是每年对已建成管道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

  要彻底防范管道人为破坏,更重要的或许还是在法律层面完善。好消息是,2009年10月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草案》正式由全国人大审议。这也标志着,油气管道立法被提上议事日程。

 

(版权所有  转载请标明出处)